<<維生素B並非單一種維生素,而是由數十種合在一起的維生素,故稱為維生素B群>>
維生素(Vitmines)這名詞為1912年一位波蘭化學家Funk所提出,原為維生胺類(Vital amine)---即具有維持生命性質的胺類。後來發現這一類物質並不全屬於胺類,才改為現今使用的Vitamines,原文意思為維持生命的要素。
維生素是一種人體不能合成的有機化合物,為參與體內的反應,促進人體生長發育、代謝、生殖與維持特殊功能不可缺少之物質,但不能產生熱量,是人體必需的重要營養素。維生素在體內含量少,需要量也少,但其功用卻極為重要。維生素需由食物供給,僅部分維生素D可由人體合成;少部分的維生素可由腸道微生物合成。缺乏維生素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適當攝取維生素可以保持身體強壯健康;過量攝取維生素卻會導致中毒。
<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B群
維生素B不是單一種維生素,而是數十種合在一起的維生素,故稱之為維生素B群(vitamin B complex)。其主要功能為輔酶的成分,負責(1)、熱能代謝---是葡萄糖氧化產生熱能所需要,也是脂肪和蛋白質釋放能量不可或缺的輔酶。(2)、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也可能是關係神經健康的重要因素。(3)、維持腸胃道肌肉的彈性,及口腔、眼睛、皮膚的健康。
<<維生素B12 ;鈷胺>>
特性:
(ㄧ)、維生素B12是深紅色的針狀結晶,微溶於水,對熱安定。
(二)、光、酸、鹼、大量維生素C會使其破壞。
(三)、胃液中的內在因子是維生素B12吸收的必要因素。
功用:
維生素B12存在所有細胞中,但在腸胃消化道、神經系統與骨髓最特殊。在骨髓中,維生素B12輔酶參與DNA的合成。若缺乏維生素B12,DNA無法合成,胚紅血球(erythoblast)便無法分裂而繼續增大,變大的巨胚紅血球進入血液循環。故維生素B12與紅血球生成與成熟有關。
維生素B12可由腸道細菌合成,或攝取動物性食物獲取,肝臟、瘦肉、內臟最優。植物性食品不含維生素B12。
人體對維生素B12的吸收需要胃部分泌特殊蛋白質的協助。食物中的維生素B12與蛋白質結合,在胃中經胃酸作用釋出。胃部分泌一種蛋白質「內在因子」專與維生素B12結合,以護送維生素B12到小腸末段的吸收位置。迴腸的腸細胞膜具有內在因子受器,可與內在因子結合,幫助維生素B12釋出進入腸細胞,送入微血管運送供全身利用。經由這套特殊機制,維生素B12的吸收率可達30~70%,若無此機制則吸收率只有1~3%,可見內在因子的重要性。
維生素B12可在肝臟儲存,存量約2~5mg,足夠3~5年之需要,表示當維生素B12吸收不足時,缺乏症狀要經過相當時間才會會表現出來。
維生素B12的缺乏,通常是由於吸收障礙而非飲食攝取不足。造成吸收不良的原因可能是(1)、做胃切除手術後胃酸缺乏,且未定期注射B12。(2)、因遺傳因素,無法產生內在因子。(3)、自發性脂肪下痢。
維生素B12缺乏會導致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emia)。因骨髓無法產生成熟紅血球,只能將少數的巨大紅血球送入循環,紅血球數量減少,而出現貧血症狀:蒼白、厭食、呼吸急促、出血時間延長、舌炎、腹部不適、體重減輕、精神沮喪等。若給予患者靜脈注射1毫克的維生素B12,病況即有改善。
由於素食者不吃動物性食物,可能會有B12缺乏的現象。會出現血清維生素B12含量低、舌炎、感覺異常及脊髓的一些病變,但並無典型的惡性貧血出現。
<<生物素 biotin;維生素H;維生素B7;輔酶R>>
特性:
(一)、水溶性、游離狀態為結晶體。
(二)、熱、光、酸下穩定。
(三)、鹼、氧化劑下易分解。
功用:
(一)、生物素是參與羧化、脫羧作用及去氨基反應之多種酵素的輔酶。
(二)、是合成嘌呤類的重要媒介,而嘌呤是DNA及RNA的構成要素。
(三)、協助精胺酸的合成。
飲食中生物素的豐富來源包括內臟、蛋黃、豆類、堅果類。穀類、肉類、奶類含量少。腸內細菌亦可合成些許生物素。
生物素是維生素C合成的必要物質,對於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也十分重要。生物素與維生素A、B2、B6、菸鹼酸合用,效果最佳。
蛋黃的生物素含量多,誕生蛋白會妨礙生物素的吸收,應將蛋白在85度C下煮五分鐘,使蛋白中的抗生物素變性,才不會干擾生物素的活性。
長期攝入大量生蛋白時,會有生物素缺乏的症狀出現:鱗狀脫皮、倦怠、肌肉疼痛、厭食及噁心、血紅素值下降、膽固醇值上升等,若給予150維克生物素,幾天後症狀及會消失。
生物素補充品大多為錠劑或膠囊,最好整片和水吞服,並最好在用餐時和飯後立即服用,以免刺激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