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s.jpeg<<叢發性頭痛有「自殺性頭痛」之稱>>

 

第一次聽到「叢發性頭痛」時,還真以為是偏頭痛的一種,後來上網查文章,才知道這是一種頭痛的名稱...。

叢發性頭痛的症狀非常劇烈,是各種頭痛之罪,早年甚至有人痛到自殺身亡。台灣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署君表示,叢發性頭痛有「自殺性頭痛」之稱,是所有頭痛類型中,症狀最劇烈的一種。若以國外千分之三的盛行率估算,台灣約有六萬名患者,但根據台北榮總與台南新樓醫院一項最新調查研究顯示,此正錯誤診斷率極高,患者要被正確診斷出病因,平均需要八年又一個多月之久。

叢發性頭痛的發病年齡約為20~40歲,男性好發,是女性的3~7倍,但此比例有逐年遞減的趨勢,也就是女性病患的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此症病灶可能位於腦部下視丘,臨床症狀除單側嚴重頭痛外,亦會伴隨同側的自主神經症狀,如:結膜充血、單眼流淚、流鼻水、臉部冒汗、瞳孔收縮、眼皮下垂、臉部腫脹等。部分患者會坐立不安、走來走去,為此症獨特的症狀之一。

於最初病程發生時,病患會有連續數週或數月的叢發性頭痛發作,稱作叢發期(cluster periods),大部分患者的叢發期發生於固定的某些時節或月份,其他時間則完全不會發生頭痛情形,這段無頭痛情形,稱為緩解期(remission periods)。研究發現,叢發性頭痛的發作可能與日照時數有關,王署君醫師表示,叢發性頭痛最常發生在季節變換時,又以十二月與三月最多,然而大多數患者雖已罹患頭痛多年,卻始終找不出正確病因,因而不斷輾轉求醫。

根據文獻,叢發性頭痛發作的次數約每日三次,每次70-90分鐘左右。叢發期為 10-11週,緩解期為21-23週,伴隨的症狀以流淚或鼻腔充血、流鼻水佔多數(各約80%)。 由國外的文獻得知,叢發期較常出現於1月及7月(約在冬至與夏至之後)。而台灣也有相關之研究發表,結果顯示,3月及12月最易發生叢發性頭痛,而1月份最少。但若以光照時間長短作比較,發現頭痛發作的人數與光照時間成反比,也就是光照時間愈長,叢發性頭痛發作的病人數量愈少。 

因頭痛時只有單邊出現,因此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王署君醫師說,叢發性頭痛好發男性,偏頭痛則好發女性。叢發性頭痛只會痛單邊眼周及太陽穴,發作前無預兆;偏頭痛嚴重時頭部兩側和後腦勺都會痛,發作前有噁心想吐、眼前出現閃光的預兆。

此類疼痛分常劇烈,有些人甚至一天發作達八次以上,且在固定時間發作,如早晨或入睡後一~二小時。因易在睡眠中發作,固有「鬧鐘頭痛」之稱。疼痛最常發生於單側眼窩後面,有時會在眼窩上方或同側太陽穴,有病患形容發作時眼睛痛如刀割。

調查中發現,吸煙是誘發叢發性頭痛得重要因子,研究發現近八成的緩者有吸菸習慣,女性患者有逐年增加趨勢,可能也與女性吸菸人口增加有關。吸煙易導致腦部供氧不足,引發頭痛,亦會使發作時的疼痛加劇。

叢發性頭痛的治療除了藥物使用外,須先避免誘發頭痛的相關因素,如:戒菸、戒酒、生活習慣的改變、情緒控制、減少接觸揮發性物質(如:溶劑、油性顏料)等,在每年容易發病的期間,應避免到容易缺氧的環境中,如:搭飛機、登山、狹小或不通風的密閉空間,以免誘發頭痛。適時的尋求神經科醫師的協助,在藥物控制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下,皆大多能有效地控制病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獅媽碎碎唸 的頭像
    獅媽碎碎唸

    獅媽的部落格

    獅媽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