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的症狀反覆出現,容易造成患者生活及工作上的困擾!>>
去年剛上小一的小獅子,有時都會跟獅媽我反應肚子痛,連學校課後班的老師也反應過此情形。這學期剛開始,小獅子肚子痛的情況又來了(寒假期間倒沒聽他喊過肚子痛!),老師說了一句:大腸激躁症...。甘安內?才小一耶!壓力大到患上腸燥症嗎?這...往後的校園生活該怎麼過呢這...。
大腸激躁症並非疾病,但其症狀卻會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上極大的困擾。西方流行病學顯示有15%~22%的人患有腸躁症,台灣的發生率約為10%~20%之間,腸躁症屬於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會反覆發作,慢性且持續。目前病因不明。醫界認為情緒壓力是誘發腸躁症和導致症狀惡化的主因。
腸躁症不是大腸本身發生病變,而是因為不明原因造成腸道功能異常,較新的研究推測,腸躁症可能和腦-腸神經迴路有關,也就是中樞神經影響了大腦。人體眾多器官中,消化道與大腦關係特別密切。腸壁上有神經細胞(腸間神經叢),又被稱為腸道的大腦,其所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與腦部中樞神經分泌的傳導物質類似,會互相影響。當遭遇壓力、緊張、食物或藥物刺激時,大腦接收到訊號,使得神經快速反射,造成消化道蠕動受影響,導致有些人的腸胃反應是胃痙攣,有些人則是便秘或腹瀉。腸躁症患者以女性居多,其推測與女性個性較細心、敏感、要求完美、容易感受到壓力有關。
腸躁症的診斷標準為過去12個月,至少有12週或超過12週感到腹部不適,反覆出現以下症狀:1、腹痛或肚子脹氣,上完廁所就改善。2、排便次數改變,如便秘(每週多於3次)或腹瀉(每天多於3次)。3、大便形態改變(硬塊、稀軟便或水便)。4、排便情況改變(需要用力解、有急迫感或覺得解不乾淨)。5、糞便帶有黏液,或是解出黏液的糞便。
腸躁症的常見症狀包括腹痛(通常在排便後症狀會緩解);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或便秘,亦或兩者交替出現;腹脹;大便帶黏液及感覺未完全排乾淨。另外,患者可能會合併一些上消化道的症狀,如非心因性胸痛、心口灼熱、吞嚥困難等,或一些非腸胃道症狀如疲倦、泌尿系統或婦科等問題。
除了過度刺激的食物,或是部分腸胃疾病可能導致腸躁症外,情緒不佳及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躁症。因情緒導致的腸躁症,通常在一年中連續三個月以上,會出現習慣性腹瀉,亦或便秘或腹痛情形,在身心醫學上,將此症狀稱為「功能性腸胃失調」,或是「激擾性胃腸症」。一般而言,完美主已者、固執、墨守成規等特質的人較易的到腸躁症。以職業來分,白領階級、中高主管階級、股票交易員、學生,平常生活壓力大的人,容易罹患此症狀。除了腸躁症的主要症狀外,部分的患者會出現失眠、易怒、緊張、頭痛、疲勞等合併症狀。壓力大獲遇挫折時,其症狀會惡化,而身體的病痛,又再度影響情緒,如此惡性循環,將造成患者身心具疲;但患者通常都不會察覺自己的症狀,是壓力或情緒造成的。
腸躁症不像大腸炎會引起發炎或導致腸道組織的改變或增加大腸直腸癌的機率,大部份的腸躁症皆可由飲食、生活習慣及壓力的調試來控制其症狀。如何改善與減輕腸躁症症狀,有以下幾要點:
1、用餐時,不談公事,不狼吞虎嚥。應細嚼慢嚥,放鬆心情,少量多餐。
2、避免刺激性飲料(如酒精,含咖啡因的濃茶及咖啡),飲食遵循低脂、少糖、少鹽、適度蛋白質、高纖食物(如全穀類、米飯、穀類製品、蔬菜水果等)。若因乳糖不耐症而導致的腸躁症,則應避免攝取乳製品。
3、生活減壓:壓力與腸胃蠕動有密切關係。每天二十分鐘做些能讓自己心情放鬆的事情,如:泡澡、聽音樂、靜坐、玩電玩等,讓腸胃真正的放鬆舒緩。
4、規律運動:運動除了強之外,還能放鬆心情,消除鬱悶的情緒,強化腸胃機能。
5、正常的作息、充足的睡眠。
6、完美主義的人,容易出現焦慮、憂鬱或身心症狀。改變對事物的看法及態度,降低標準,腸胃自然不會承受太大的壓力。
7、適當攝取營養品:乳酸菌或益生菌,能改變並修復腸道菌叢生態,維持正常的蠕動及代謝功能。
8、有些腸躁症患者,會有噁心嘔吐的症狀,喝些薑湯能有助於止吐。
9、做些漸進式的放鬆運動:深呼吸可幫助放鬆腹部肌肉、促進正常的腸道運動。(接受專家的催眠亦可使腸道肌肉變的運作平順。)
10、不論便秘或腹瀉,都應適當攝取新鮮蔬菜。蔬菜中的纖維質可促進便秘者腸胃蠕動、幫助排便,也可吸附過多的水分,使腹瀉者糞便不致過軟、過稀。
腸躁症患者大多為上班族或管理階級,且女性高於男性,其應與環境壓力有相當大的關聯。對於腸躁症,經由飲食控制、舒解壓力就能改善並控制症狀,但其根本就是要找出壓力源,放鬆心情、調整生活作息、適當紓解情緒壓力。找出壓力源、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惱人的大腸激躁症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