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known-4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在身體裡攜手合作,維持身體的平衡狀態>>

獅奶奶自年輕時就常常頭暈、想吐、全身無力,去看了醫生之後,診斷為「腦神經衰弱」。過後獅奶奶只要出現相同症狀,就找同一位醫師,直到老醫師過世才停止。

在遠古時代因為腦科學的不發達,不了解精神功能,所有不知原因引起的症狀,如:疲累、突然的心跳過快、呼吸急促、盜汗等等,大多以誤犯鬼神,或用精神分析做理性解析,認為可能是與家庭關係惡劣所造成...等原因來解釋。

而對腦科學有初步了解後,醫師們了解這些症狀可能因為大腦本身面對複雜的社會關係而產生的障礙,只是找不出真正的病因。『神經衰弱』這名詞又比過往的心理學理論好用,因此這些找不出原因的症狀,就統稱為「神經衰弱」。

隨著時代進步,神經科學發達,了解了不同的腦神經負責不同的功能,而腦神經衰弱的解釋太籠統,無法滿足病患想要了解的病因,因此會影響呼吸、心跳、肌肉緊繃等的『自律神經』就此誕生。

人體的神經,可粗分為兩種,一為體性神經,一為自律神經。體性神經是指會遵從大腦指示的神經,而自律神經則是不需大腦下指令,便能自己行動的神經。

自律神經,又稱為自主神經,意指會自動作用的神經。自律神經與自主意志無關,當接收到外來的刺激,或來自體內的情報時,自律神經便會自動作出反應。如:腸胃會自動進行消化與吸收;天氣冷時,無法控制身體不要顫抖、不要起雞皮疙瘩,這些反應都是自律神經使然。

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二者形成,兩者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會配合身體狀況自動相互調節。自律神經自每個人出生那一刻起,就默默的運作著。不論處於任何狀態,緊張、亢奮、放鬆、休息,它都在工作。此外。自律神經也和體性神經交互作用,使身體的生理機能得以正常運作。

急驚風的交感神經~負責衝鋒陷陣,應付外來的緊急狀況,如:恐懼、壓力等,並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讓身體主要系統活力增加,即為「戰鬥或逃跑反應」;而屬於慢郎中的副交感神經~則會抑制心跳、血壓,呼吸平緩,降低能量的消耗,讓身體器官進行休養及修復,此為所謂的「休息-安眠反應」。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像兩個默契十足的搭擋,深知在團體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的身體就是在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攜手合作協調下,達到穩定與平衡。

長期處於慢性或過度壓力、焦慮、憂鬱的影響下,會使自律神經失去平衡。自律神經失調時,會出現「全身性」的干擾,造成感受較敏感的部位有「不舒服」的症狀產生,但是器官檢查卻是無異常的。自律神經失調並非單一疾病,而是由眾多疾病引起腦部反應的疾病症狀,各種壓力包括疼痛、各種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等都會加深壓力反應。由於自律神經影響的部位非常多,症狀如千面女郎般多樣,是患者以為自己生了很嚴重又奇怪的病。

當現實生活壓力大,造成腦力不足以面對複雜的變動,自律神經便會發生警覺過度的現象。和自律神經有關的耐腦壓力,粗略分三種:1、面對物理環境壓力的耐壓腦力,如:應對天氣變化的耐受力;2、面對生理環境壓力的腦力,如:應對月經來潮的賀爾蒙變化,或是疾病、服用藥物等引起的生理壓力耐受力;3、應對人生中酸、甜、苦、辣、澀、嫌鄧情緒壓力的腦力。一旦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就表示當事人某方面的耐腦壓力不足。

容易發生自律神經失調的人,第一種就是精神困擾的人,這類患者本來抗壓性就低;第二種是休息不足者,包括工作太忙及沈迷上網;第三種是眾多壓力齊來,例如:工作、家庭及家庭,都出現問題,負擔太重;第四種高危險群及疾病纏身的人,因為疼痛也是很大的壓力。總的說~因為現代社會傾向於過著瀕臨自律神經失調的生活,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高危險群。

自律神經的變化常會連帶發生肌肉張力增加。因為當面對危險或是不好的情況時,腦部的警覺度提高,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系統,會一起出動,讓全身所有的器官及組織來配合,最主要的是~肌肉隨時要用力,準備迎接挑戰或躲避逃跑。所以,絕大多數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都有頭痛的症狀,因為警覺性會讓肌肉緊繃,頸部及肩膀僵硬酸痛。緊張時,肌肉的收縮肌和舒張肌同時用力,全身肌肉張度過高,身體過度消耗氧氣及葡萄糖等能量,也容易感到全身無力、疲累、沒有元氣。

幾乎所有的症狀都可能和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如:胸悶、呼吸喘、肚子痛(一下便秘,一下拉肚子)、起床沒元氣,情緒起伏大....等,從頭皮到腳底,血管、皮膚等等,幾乎所有的症狀都和自律神經有關。除了共通症狀外,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千變萬化,有些人以氣喘等心肺功能症狀為主,有些人則容易手腳冰冷,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同是自律神經失調,為何症狀表現不一樣?事實上,雖然自律神經不受抑制控制,卻很容易被暗示,而且還有學習效果。譬如有些人可能親眼看過親人因心臟病發而過世,自此特別擔心心臟,其自律神經失調時就會以心跳過速為主。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的是器官及組織表面的神經功能,而其患者本身的器官及組織並無異樣,因此檢查儀器往往查不出問題。若就醫時選對了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遇到警覺性高的醫師,告訴患者「檢查雖然沒有顯示氣質上的問題,但不表示真的沒問題,而是功能上失去平衡。」,患者知道有人了解他的病情,更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自律神經是很奇妙的系統,很容易受到暗示。所以可能只要醫師給點安慰,或補充營養品,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很快就穩定下來了。

自律神經失調要獲得好的治療效果,必須從根本問題解決,學習因應壓力。要讓腦力足以負擔壓力,迎接各種變化,首先需要有充足的休息,休息夠了還需有適當的休閒。最重要的是生活步調緩慢一點,悠閒一點,當壓力問題只是在初期,只要透過生活型態改變,就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其實~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警訊,提醒自身的壓力、緊張已經超過身體所能負擔。若是忽略不處理,雖不會造成腦部損傷,但卻會產生「耗盡症候群」(Burn out syndrome),會出現脾氣變差、容易不耐煩、頭痛且記憶力不集中、只要一放假,就會覺得全身不舒服。

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或的緩解,毋需吃藥看醫生。最基本的解決方式,就是覺察自己的能力極限,適時紓解壓力,而規律的運動,也是調節自律神經的方法之一。但是當緊張憂慮的程度,嚴重影響到工作、生活或是人際關係時,還是需要群求精神科或是神經內科醫師的幫助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獅媽碎碎唸 的頭像
    獅媽碎碎唸

    獅媽的部落格

    獅媽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