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s.jpeg <<一碰就來電,有問題嗎?>>

冬天時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三不五時被門把或電器用品電到,甚至脫衣服時伴隨著「劈哩啪拉」的聲音。獅媽有位同事,單穿一件衣服就靜電不斷,衣服幾乎被黏在身體上...。

話說,為何會這樣呢?大多說是壓力太大,身體處於疲憊狀態、體質偏酸、身體缺氧....,也說長期靜電會對免疫系統造成影響,甚至引發失眠、頭痛、心律不整等等。

2014年1月份的康健雜誌中正好有一篇關於身體靜電的報導,獅媽覺得非常有用,看了這篇報導,不僅增加了常識也導正了觀念。以下為節錄健康雜誌資料而來~

皮膚觸碰物品產生靜電雖然不是病,但仍是生活上的小麻煩,應該如何處理呢?台北市立和平高中物理老師郭鴻典說:靜電是一種正常物理現象,兩個物替相互摩擦時,若其中一個物體失去電子而帶正電,另一個物體得到電子而帶負電,當電荷沒辦法中何時,就會形成帶有靜電的物體。

手指或頭髮經常是感受靜電發生的部位,被「電」到當下會有些許刺麻感。郭鴻典說,此現象可用「電荷喜歡穿牛角尖」來解釋,導電的電荷有容易集中在尖端放電的特性,而「人」本身又是一個導電體,因此觸摸到不同電為的物品時,會形成通路,讓微量的電流通過。

會被電到的原因可略分兩種,一種為「 人體本身帶電 」,像肢體活動與衣物摩擦而帶電,當手指去觸摸金屬物品,就容易形成電流通路而產生觸電的感覺。另一種情況是「 人被帶電的物體“ 電 ”到 」,如汽車在乾燥冬季高速行駛與空氣摩擦後,金屬外殼與門把累積大量電荷,當手指觸摸門把時就會形成通路,而被電到。

但為何在相同的環境下,有些人容易被電到,有些人則沒有這種困擾?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旨醫師柯瑞宏表示:會被電到的人,大部分是屬於皮膚較乾的人。角質層有保水度,但保水度因人而異,如果環境乾冷,皮膚本身又乾燥,就容易發生靜電反應。

靜電瞬間通過的電壓不會傷害人體,因為電流小,接觸時間短。電流、電壓與長時間所形成的能量才是真正電傷人的主因。無預警發生的靜電反應頂多造成驚嚇或感覺刺痛,目前並無相關研究數據或醫學證據證實靜電會危害人體健康,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王嚴峰說。

靜電反應雖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帶來的困擾到也不少,試試下列方法,或許能有些許改善~

1、梳頭時沾點水,或使用潤絲精冬天頭髮易毛燥,易附著在梳子上難以梳開,可在梳子上沾點水。而在頭髮上塗抹潤絲精能增加油脂與潤滑度,使電荷中和,去除靜電。

2、選擇棉質衣物:合成纖維材質的衣物容易吸附電子,引起靜電。純棉衣物的纖維本身很穩定,不容易丟電子或吸引電子。

3、擦乳液:皮膚乾燥的人可勤擦乳液或勤洗手保濕,使電荷不會長時間聚集在皮膚表面。

4、維持環境溼度:環境愈乾燥,空氣中的正負電越不容易形成通路釋放,在空氣中噴點水或放一盆水,維持環境溼度,能使空氣中的鄭電荷中和,較不容易累積靜電。

5、戴手套:先戴手套再觸碰金屬製品,隔絕電子,減少直接觸摸而變電到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獅媽碎碎唸 的頭像
    獅媽碎碎唸

    獅媽的部落格

    獅媽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