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腸胃型感冒.jpg

 

記得小獅子小時候感冒看醫生時,醫生的回答幾乎都以「感冒」或「腸胃型感冒」兩個名稱交替使用,當時獅媽覺得奇怪,怎麼會有腸胃型感冒這個名詞?長輩是說腸胃感冒了....這不是更加怪異了嗎?後來只能自己猜想,應該是普通感冒,但是是出現腸胃不適的表徵吧!

看了康健雜誌的文章,才知道~原來腸胃型感冒,其實就是病毒性腸胃炎....而其實醫學定義上,就只有「感冒」和「腸胃炎」兩種。

「感冒」指的是病毒侵犯上呼吸道而引起鼻炎(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和咽部不適(喉嚨乾、癢、痛、腫脹感)等症狀。

「病毒性腸胃炎」指的是病毒侵犯腸胃道黏膜,造成嘔吐、腹痛、腹瀉。

「腸胃型感冒」則是醫師向病人解釋的一種說法,用於病毒感染引起的腸胃炎。因為跟感冒一樣都是由病毒引起,因而稱為「腸胃型感冒」。

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包括輪狀病毒、腺病毒40型、41型等,好發秋冬,但台灣四季不明顯,故各個季節皆可能會流行。患者除了腹痛、嘔吐、腹瀉外,亦會發燒、疲倦、肌肉痠痛,若由腺病毒或輪狀病毒引起,也可能會侵犯呼吸道,引起流鼻水或喉嚨痛。

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李敏雄認為,使用「腸胃型感冒」的說法,是為了要和細菌性腸胃炎做區分,因為在多數人的觀念中,腸胃炎是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或暴飲暴食所造成的。用「感冒」來解釋,較能瞭解到是一種病毒感染,且是經由傳染而得到的。另一種狀況是得了感冒或流感,有時亦會腸胃不適,這時有些醫生也會以「腸胃型感冒」來跟病人解釋。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任邱郁淳說:『一種病毒感染引起不同部位的症狀是很常見的,「腸胃型感冒」是用來解釋同時出現呼吸道及腸胃道症狀的病毒感染。大家常覺得發燒、喉嚨痛、流鼻水是感冒;下吐下瀉就是腸胃炎,當以上症狀同時出現時,雖然醫師會在診斷寫上「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合併腸胃炎」,但用「有腸胃道症狀」的「感冒」來比喻,民眾比較能理解。』

但亦有醫師持相反意見,長庚兒童醫學中心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指出,「感冒」是侵犯上呼吸道,「病毒性腸胃炎」是病毒侵犯腸胃道,兩者各有其定義,為不同疾病,不應混為一談。葉國偉主任指出,兩者如果沒有仔細區分,並不會影響醫師的處方與病人的後續照顧。但因名詞容易混淆,每個醫師對此名詞的定義也不同,更容易造成患者到最後搞不清楚自己得了什麼病。

只要是病毒感染,不管是病毒性腸胃炎或是感冒,醫師的處方都是以症狀治療為主。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李敏雄說,當腹瀉或嘔吐嚴重時,醫師會給止吐藥或是吸附劑、抑制腸胃蠕動的止瀉藥;若症狀不嚴重,則不一定需要服用藥物。腸胃炎時,最重要的原則是要預防脫水和補充電解質,食物盡量清淡,並少量多餐。可選擇清淡、好消化的食物,包括澱粉和蛋白質類的食物,如香蕉、米飯、頻果、吐司,搭配少許鹽、糖、醬汁、果醬。減少油脂類或高纖食物,較容易發酵、產氣的豆類、奶製品亦先暫停攝取。

兒童需注意不可禁食,因為兒童腹瀉易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蓄,甚至休克、死亡,因此必須避免身體過度虛弱。傳統觀念會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對兒童而言,即使運動飲料稀釋一半糖分依然太高,且其中電解質濃度亦不符合人體比例,建議購買兒童專用的電解質補充液。

感冒時也不一定要吃藥,重要的事多喝開水、多休息,通常3~5天後就會好轉。若真的不舒服,如:發燒、全身酸痛、流鼻水、咳嗽等,醫師開立的藥物皆是以緩解其症狀為主,沒有對付病毒的功效。

病毒性腸胃炎或感冒皆會傳染給他人,一定要多洗手,並且用肥皂仔細清洗。若有上呼吸道症狀,記得戴上口罩,因為即使是微量的病毒,都有可能導致自己或他人生病。

搞清楚了腸胃型感冒後,下次可以問問醫師:我到底是感冒?還是腸胃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獅媽碎碎唸 的頭像
    獅媽碎碎唸

    獅媽的部落格

    獅媽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