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樣大部分的女生一樣,獅媽也是位斤斤計較體重起伏的人...雖然已逐漸步入中年。一直以來,被認為造成肥胖的原因,不外乎是吃太多、動太少等等。因此為了降低體重,不斷計算食物卡路里、基礎代謝率、運動時間與頻率...等等,只求體重機上能少一個數字,但往往得到的結果卻是溜溜球效應、挫折感、暴怒、憂鬱,而體重卻依舊不動如山。
(2012年12月康健雜誌一篇文章,是關於環境污染導致的肥胖報導,獅媽的覺得很重要,因此抄錄此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若肥胖只是單單因為飲食與運動而造成,無法解釋為何近幾十年來大自然的動物、城市裡的老鼠都變胖了。因此科學家們紛紛找出證據連結關於環境污染與肥胖間的關係,肥胖可能因為每天暴露在環境污染物中所造成。
美國加州大學細胞生物教授布倫葛( Bruce Blumberg )創立了『 環境肥胖因子-obesogens 』這個新詞,他認為,因為環境污染物質重設了人類的代謝系統與肥胖細胞,破壞了熱量平衡,也改變了食慾與飽足感,因此才能解釋這世紀人類為何如此肥胖。
環境肥胖因子的相關研究引起廣泛注意,不僅美國 << Newsweek >>、加拿大國家廣播公司( CBC )都深入報導。白宮兒童肥胖小組與環保署更投入大量資金追蹤研究環境肥胖因子。
布倫葛教授後來又發現,環境肥胖因子會以胎兒為目標,化學物質會不斷打開和關閉子宮裡的基因,製造更多肥胖細胞,導致終生肥胖。而隨著暴露累積,年紀越長,越難瘦下來,更嚴重的,肥胖基因世代相傳,後代的基因更擅長儲存與累積脂肪。
不只美國人肥胖,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都積極發展工業、塑膠業,環境污染導致的肥胖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
・環境肥胖因子如何造成肥胖?
「過去以為肥胖因子會影響能量代謝,最新研究發現亦會影響中樞神經食慾訊息控制。」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鄒粹軍博士說。
・環境肥胖因子會攻擊哪些器官?
1、肝臟:環境肥胖因子會使肝臟胰島素產生抗性,意味胰臟必須產生更多胰島素,卻仍無法降低血糖,而導致糖尿病。
2、脂肪細胞:環境肥胖因子會影響脂肪細胞的正常代謝。
3、大腦:環境肥胖因子會影響身體傳送「已經飽了」的訊息到大腦。
・環境肥胖因子藏在哪裡?
最簡單的回答是:到處都是,特別是高果糖糖漿( high fructose corn syrup )也被視為一種環境肥胖因子。「 高果糖糖漿不存於大自然裡,是人類製造的 」布倫葛認為。高果糖糖漿存在於各種食品,最明顯的是含糖飲料,到優格、汽水、番茄醬都有。
・其他環境肥胖因子常見的藏匿角落:
1、冰箱:農藥與多氯聯苯。美國內分泌醫學會在2009年發表,有機氯農藥會影響代謝。農藥無色無味,從外觀很難判斷,過往仰賴農糧署產地檢驗,以及衛生署及各地衛生局針對市售地點檢驗,近年來不合格率約7~10%。
2、櫥櫃裡:各種塑化劑( 特別是雙酚A )。近年來常上頭條的雙酚在櫥櫃中也相當常見,罐頭食品、塑膠水壺都有。紐約大學醫學院發表在 << 美國醫學會期刊 >> 的研究發現,6~19歲的兒童、青少年尿中,雙酚A濃度較高的那組22%體重屬於過胖。
動物實驗已證實早年暴露於不沾鍋的全氟辛酸(PFOA),會導致晚年發胖。全氟辛酸也會影響甲狀腺,一種體重控制的荷爾蒙。全氟辛酸除了在不沾鍋外,也常見於微波爆米花、披薩的盒子。
3、浴室裡:鄰苯二甲酸脂(DEHP)因為穩定性高,常用於定香,多半現跡於洗髮精、沐浴乳、體香劑、洗面乳、香水、空氣芳香劑中。此化學物質會降低睪固酮和代謝,導致體重增加與降低肌肉質量。
目前環境污染因子這領域的專家們都以「小心總比後悔好」為建議原則。因爲胎兒正是環境肥胖因子的目標,「孕婦要特別小心」鄒粹軍博士說。
避開環境污染,2周可瘦7公斤
不要以為環境污染就束手無策了,健康雜誌編輯培林( Stephen Perrine )與史密斯( Harry Smith )合著的 << 新美式飲食( New American Diet )>> 提出,只要避開這些化學物質,兩週可以瘦下15磅( 約7公斤 )。
準則一:不喝含糖飲料
高果糖糖漿不止存在於手搖的含糖飲料中,汽水、番茄醬、早餐穀片、各種加工食品中等,也都含有這種降低胰島素抗性的工業糖類。
高果糖糖漿會瞎搞瘦素( Leptin,一種會降低食慾的荷爾蒙),不能產生飽足感,讓你渴望更多食物,形成容易變胖的惡性循環。要遠離環境污染,第一步就是戒掉含糖飲料,學會欣賞食物中的天然甜。
準則二:盡量吃有機
美國內分泌學會已經證實,有機氯殺蟲劑會改變人體代謝。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環境工作小組」(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研究發現,只要將農藥較多的12種蔬果,改買有機,就能輕易降低體內農藥含量。
< 健康 > 曾推敲近年來不合格率較高的蔬果類別,建議豆菜類如菜豆、敏豆、四季豆等,小葉菜類如小白菜、菠菜、茼蒿等,以及瓜果類如茄子、小黃瓜、胡瓜類,是三大農藥殘留地雷區,建議優先選購有機產品。若日常購買一般蔬菜,掌握當令原則,亦能大幅降低風險。
準則三:不吃塑膠
成大研究團隊針對便利商店微波加熱食品研究發現,保鮮膜輕微加熱後,周圍空氣及粉塵即含有5種鄰苯二甲酸脂類( DEHP、DEP、BBP、DEP、DOP ),這些化學物質飄散在空氣中,冷凝後吸附在物體表面。
我們不只吃微波食品,也會用塑膠水壺裝水。哈佛大學曾做過實驗,一組人用不鏽鋼水壺喝水,另一組則用PC塑膠水壺材質,一週後,用PC塑膠水壺的那一組,體內雙酚A濃度明顯增加很多。
建議使用不鏽鋼水壺喝水、盡量不吃包覆保鮮膜的微波食品、不用塑膠袋裝熱湯。
準則四:少吃動物性脂肪
環境肥胖因子儲存在動物性脂肪裡,吃肉就會吃進動物性脂肪。不只肉類本身,發表在 << 國際肥胖期刊 >> 包括耶魯大學等10個大學的研究發現,肉類產品中的類固醇荷爾蒙也可能是肥胖流行的貢獻者。雖然量很少,但科學家認為已經足夠發生作用。
建議選擇CAS認證的肉品,才有基本保障。
「環境污染只是一部份的故事」,美國緬因醫學中心小兒內分泌學教授戴德肯( Micheal Dedekian )說,就算將環境清理的零污染,光吃高脂、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依舊會導致肥胖。
針對以上四個準則~準則一的高果糖糖漿這部分,獅媽絕對舉雙手贊成~在之前的「糖中毒http://aagoodday22.pixnet.net/blog/post/308848605-比發胖更可怕的「糖中毒」」一篇中已說明高果糖糖漿對人體的傷害。
至於準則三、四,獅媽目前也正努力試著執行中,希望有朝一日能革命成功。
關於準則四,不知與目前非常盛行「生酮飲食」是否有相牴觸,關於生同飲食這部分,獅媽只知道是執行「極低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質,高脂肪」飲食,獅媽不是全蔬食飲食者,對於食用肉類這點,獅媽本身也是支持的,但如何選擇優良有保證的肉類品質,則是任何飲食指標的準則及不二法門。